從1957年世界上第一例骨髓移植技術成功救治一位重癥聯合免疫缺陷患者到現在,干細胞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認真聽取北大團隊關于新一代干細胞技術的介紹,詳細詢問了研究課題的整個原理,并專門到顯微鏡下看了活的細胞,高度肯定了團隊的研究成果。
近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正式發布了《CAR-T細胞治療產品質量控制檢測研究及非臨床研究考慮要點》》(以下簡稱《考慮要點》),對CAR-T細胞治療產品的適用范圍、原材料和輔料的及其質量控制、病毒轉導載體及質粒轉染載體制備及質量控制等多方面進行了規定。
我國首部《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發布,藍皮書指出,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在3億左右,其中65歲以下人群慢性病負擔占50%。我國城市和農村因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分別高達85.3%和79.5%。
2017年被稱為CAR-T元年,美國FDA歷史性的批準了第一個細胞療法藥物,整個業界為之沸騰。隨之而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涉足該領域,由此帶來的監管挑戰也愈發明顯。這類產品有區別于傳統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的屬性,比如高度的可變性,批量小等,如果用評價傳統藥物的視角衡量這類產品,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國務院有關部門單位知識產權工作管理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機關各部門、專利局各部門、局各直屬單位:
當前,乳腺癌已經成為世界以及中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新發乳腺癌病例數估算為27.2萬,有7.1萬患者死于乳腺癌。乳腺癌不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雜志Cance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費城威斯達研究所(The Wistar Institute)的科學家通過研究在腫瘤微環境中發現了腫瘤細胞和其它細胞類型之間存在的一種新型的細胞交聯模式(crosstalk)。
當前,以美國為首,中國和歐洲為代表的精準醫療產業集群正在形成。2015年,科技部召開了“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成立了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共19位專家組成了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并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元,至此,精準醫療在中國已經上升為了“國家戰略”。
近日,FDA在官網上公布了打擊非法和未經批準干細胞治療亂象的聲明,查辦了加州兩家干細胞治療中心和佛羅里達州一家干細胞治療中心。
如今,納米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的關鍵技術之一,其推動了各個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當然納米科技對醫學研究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納米機器人可充當“微型醫生”,解決了醫生用傳統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納米科技在癌癥治療、疫苗開發、HIV治療以及多種疾病的診療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過去的十年,DNA測序比過去具有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價格,這一進步主要因為二代測序技術(NGS)的發展。二代測序技術現在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包括實體瘤分析、血液腫瘤分析、遺傳病分析和傳染病分析;無創產前檢測(NIPT);植入前診斷(PGD)和篩查(PGS)。
基因測序的市場規模有多大?說出來嚇你一跳,1.1萬億!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速達到21.2%,到2018年預計將會突破1.1萬億的市場規模。
8月19日,衛計委發文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在各地申報的基礎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了北京市等4個直轄市、河北省石家莊市等266個地級市作為試點城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工作。在此大背景下,醫療器械各細分領域,都有哪些機會點呢?
10月25日,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發布了《干細胞制劑制備質量管理自律規范》的公告,公告顯示,《規范》是參照《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干細胞制劑質量控制及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和《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等規定,經業內骨干企業及專家的研討,為規范我國干細胞制劑制備,加強質量管理,促進行業自律而制定,《規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2016年10月13日/生物谷BIOON/--干細胞掌握了轉化醫學的巨大希望,許多種不同疾病治療的關鍵都在干細胞療法,但是科學家們在實驗室培養和擴增干細胞經常會遇到干細胞失去治療潛能的問題。
近日,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San Diego School of Medicine)和穆爾斯癌癥中心(Moores Cancer Center )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鑒別出了一種新策略能夠使得抗癌免疫療法的有效性達到最大化。
國內在介紹和討論精確醫學時,大多只強調基因組序列分析的重要性,給人造成一種“基因組測序”是精確醫學必由之路的幻象。但事實上,“十八般武藝齊上陣”的策略才是精確醫學真正倡導的。
連日來,作為腫瘤治療手段之一的“免疫療法” 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的報道當中,讓這種當前世界最前沿的技術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入到了大眾視線。從最初的質疑,到國內多位領域專家紛紛發聲,客觀、科學地詳細解讀免疫療法“前世今生”,讓大眾對于免疫療法有了全面的認識。
最近一期的《cell》雜志上,來自美國Dana-Farber炎癥研究所的Michael S. Goldberg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介紹了納米科技在癌癥免疫治療中的作用。
伴隨對基因測序、精準醫學認識的不斷加深,從“十三五”規劃綱要到有關部門政策部署,近年來,我國加快了促進精準醫學發展的步伐,新華社記者對此進行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