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機體自我保護腸道微生物感染的機制。
丙酮酸是擬桿菌屬的副產物,根據研究者們的發現,該化合物能夠抑制沙門氏菌的生長。這一發現幫助揭示了為什么不同的人在受到沙門氏菌感染之后會出現不同的抵抗性,這一發現同樣有助于開發更好的治療方法。
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Cell Host and Microbe》雜志上。
研究者們發現丙酮酸并不會激發機體靶向病原體的免疫反應,但是能夠通過改變環境中的pH值,從而延長病原體分裂所需時間。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首先發現不同類型的小鼠在接受沙門氏菌感染后體內的病原體數量存在明顯差異。之后他們研究了這種生長水平的差異是否是由于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導致的。他們通過糞便移植的手段,以及通過飼喂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群等方式,發現沙門氏菌的數量也會響應發生改變。
之后,他們發現小鼠腸道中擬桿菌的數量會影響沙門氏菌的數量。擬桿菌能夠分泌短鏈脂肪酸,而其中丙酮酸的水平與抵抗沙門氏菌感染的能力之間存在明顯正向相關性。
接下來,研究者們發現丙酮酸能夠通過下調環境中的pH值影響沙門氏菌的分裂速度。
總之,這項研究闡明了腸道微生物影響沙門氏菌感染的新機制。
(文章來源:生物谷)
(資訊出處:Gut bacteria byproduct protects against Salmonella, study finds)